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中国的东三省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据记载,清道光二年(1822)年,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(普济寺)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(二人转)。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,女子角色全部由男人装扮。
中共建政后,二人转得以广泛流传。女演员逐渐增多,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。自此,男女开始分腔,演唱讲求科学的发声方法,丰富了音乐伴奏,改进了服饰,充实了舞蹈美术,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也有了发展变化。
与旧时相比,二人转的伴奏乐器,增加了扬琴、琵琶等,并兼用武场鼓、锣、钹。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、纱巾、长绸。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,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。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,烘托戏剧情境,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。
二人转的演出形式,有“唱大车店”、“唱秧歌会”、“唱茶社”、“唱屯场”等多种,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“唱屯场”。每年秋后三大时节、挂锄、冬闲,都有“唱屯场”的,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:
一、“打通”。指秧歌锣鼓的头鼓、二鼓、三鼓,用它们来招引观众。
二、“三场舞”。丑角上场喊“要想卖,头朝外,船家打浆划过来”,以此引旦角上场,两人共舞“三场舞”。
三、“喊诗头”。“三场舞”后,旦角下场,丑角“起霸”,接着“喊诗头”。“诗头”类似戏曲的“自报家门”或“定场诗”,多数“诗头”与正剧无关,只是为了静场。
四、“说口”。旦角上场,与丑角“说口”。“说口”可分为零口、定口和套口。“零口”是演员见景生情,逢场做戏,现编现说的口语;“定口”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,包括交代情节、人物对话;“套口”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。
五、“唱小帽”。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。
六、“唱正文”。演员用唱、说、做、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。
二人转的名词术词,还有“说口”和“成口”。
说口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。通常所说的唱、扮、说、舞“四功”中的“说”,指的就是“说口”,甚至认为,“唱丑唱丑,必得说口,不说口不算唱丑。”
上世纪50年代,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,“说口”已经有所改变,旦角也有了“说口”。成口也叫“整口”、“平口”、“套子口”、“文明口”。这类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话,独立成章,成套成段,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,包括讲故事、说相声、绕口令、对对联、破谜儿、说大实话、说颠倒话等等。